監察與調查

  評估政策目標的進度,是環保署一項主要工作。該署進
行的定期監察和特別調查,是所有改善環境的策略性規劃、
設施提供和法例管制工作的基礎。環保署設有 100多個抽樣
站,分佈在大海、海灣和避風塘; 內陸水域方面,另有 80
個抽樣站。此外,該署也負責監察 41 個憲報公佈的泳灘。

    監察工作始自一九七二年,為本港海域在化學、物理及
微生物學方面的水質狀況,提供詳盡紀錄。所有資料均定期
公佈 , 科學家和工程師更可借用有關的電腦磁碟和打印副
本 。 市民通常對泳灘水質的摘要報告最感興趣。在夏季期
間,這類報告每隔兩星期便向傳媒發放一次,並在報章上刊
登。

    環保署經常使用數學模型,評估香港大型發展工程對水
質的影響。鑑於香港與內地各地方政府的合作日益頻繁,數
學模型正成為評價香港與內地跨境發展工程的有用工具。年
內,已為後海灣制訂水質模型。後海灣是半封閉式海灣,集
水區部分在香港,部分在深圳。這個模型有助決定後海灣自
然循環污染物的限度,得出結果後,雙方便可聯手制訂管制
計劃,確保排放到後海灣的污染物,不會超出這限度。

    當局年內又進行了一項研究,以期擴展和改善政府的區
域性水質模型,使能有效地應用於研究珠江的外河口。隨着
粵港經濟一體化加速,該模型可為兩地可能進行的各項基建
項目,提供良好的評估基礎。

    環保署設立了 10 個空氣質素監測站,其中銅鑼灣區的
監測站是在一九九七年新近設立的。站內的監察儀器,不斷
測量本港空氣中二氧化硫、氧化氮、光化學氧化劑及一氧化
碳含量,同時也測量可吸入懸浮粒子、總懸浮粒子( 塵埃 )
和鉛的含量。當局計劃增設 4個空氣質素監測站,包括多設
1 個路旁空氣質素監測站,而監測荃灣及西區有毒空氣污染
物含量的工作已在一九九七年展開。

    環保署每月公佈監測站所得的空氣質素測量結果,並把
結果刊於主要報章上。通過空氣污染指數及預報制度,市民
每日可以得到最新的空氣質素資料。環保署每年進行一次固
體廢物處理調查,目的是收集最新資料,供規劃未來廢物處
理設施之用。一九九七年內,堆填區及葵湧焚化爐( 已在一
九九七年五月停止運作 ) 每 日處置固體廢物約 15 700 公
噸,其中 6 800 公噸是家居廢物、 1 900 公噸為工商業廢
物、6 400 公噸為建築及拆卸廢物。本港每人每日產生 1.3
公斤都市廢物,與鄰近亞洲國家相若。

    廢物回收在本港的廢物管理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,使
廢料得以大量收回,輸往外地循環再造。在一九九七年內,
輸往外地的廢料約 120萬公噸,包括廢紙、金屬和塑料,為
香港帶來總值逾 20 億元的出口收益。此外,在本港再處理
的廢紙、金屬、塑膠及玻璃等超過 40 萬公噸。整體回收率
約為都市固體廢物總產量的 34%,可能是全球經濟發達地區
中的最高比率。

    政府正研究興建兩個能源回收焚化爐的可行性;兩個焚
化爐每日可焚化合共 4 400公噸都市廢物。

 

[上一頁] [下一頁]